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1415章 意义
按制,晋时中舍人四员,国朝二员,「以舍人才学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四员)共掌文翰。www.biquge85.com
郭德之外,另一人便是袁耽。
其中,郭德负责一部分文书事务,还在太子身边规谏。有外人奏事,郭德负责上达,同时还要每日检奏上直的官吏名册。
袁耽同样处理文书事务,另监督东宫医药。因为他长得好看,还要充当外出的侍从。若有人入宫觐见,袁耽负责安排一应威仪。
郭德接的是辛佐的班。
邵瑾仔细回忆了下,此人品行正直,亲厚族人,出仕这么多年,从未传过他有收受贿赂、欺压他人之事,道德上没有问题。
每天更是一大早就来了,检奏名册,一天假都没请过。
对这样认真负责的人,邵瑾还是很欣赏的。
郭德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能力有所欠缺,对实务不太了解,另外稍有些域之分,但不严重。
大舅说做官首重道德,次重能力。邵瑾以前觉得这句话很对,但后来看到了诸葛恢将关西这种全是混世魔王的地方整治得服服帖帖,便知道有时候要看情况的,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么,更有了活生生的例子。郭德品德是好了,但他族人不一定啊。郭德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族人干了啥,因为未必会有人对他说这些事情,人人都只想趴在他身上捞好处。
推彼及此,邵瑾也怀疑自己生活在被人编织好的蚕茧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娶妻之后才慢慢发现的,可能是因为府中慢慢多了河北土人的缘故。
袁耽和郭德大同小异,但稍差一些。
他最大的优点是文采飞扬,处理文字事务时做得很漂亮。
缺点是有域之分,虽然他就不是颖川士人。
当然,也有人说袁耽酷爱赌钱,但这不是什么缺点,这年头喜欢博戏的人太多了。
思来想去,邵瑾最后叹了口气,决定给十四弟一点补偿:襄城肥皂工坊产出日渐增多,就送他一批好了。
诚然,草原上干旱少雨,导致很多人不爱洗澡。但有城市的地方不一样,特别是凉城、马邑、
平城、盛乐这些地方,境内有不少河流穿过,并没有那么缺水,富贵人家久慕华风,生活习惯有所变化,慢慢发卖总能卖出去的,就这么办了!
至于郭德,回去后他会私下里找他谈一谈。以郭明融那脾性,怕是当场羞得面红耳赤,请辞归乡了。
说起来挺可惜的。郭德经常出言规谏,这不许那不行的,让身为太子的他十分难受,但事后想一想,又觉得身边需要这样一个人,哪怕有时候很讨厌他,却不知阳鹜能否做好这份差事了。
元真很快处理好了雉鸡和野兔。
他居然会做饭!说本来带了一些干笋回凉城吃的,这会就拿来炖雉鸡了,又是笋又是肉又是汤的,再放一些野菜,你别说,味道还真不错。
邵瑾居东宫崇德殿时,吃的都是食官令王辅(陈郡王氏,王瑚长孙)送来的酒食,制作精美、
色香味俱全,但似乎没今日吃的香啊,也不知怎么回事。
元真的随从们带来了更多的猎物,炙烤过后,众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六兄,他是屈突和,比我大一岁。我让他当下军将军,朝廷竟然不许。」元真咽下一口汤后,嘟道:「他技艺很好的,追猎野兽能一追好几天,还通军略,为何不能当将军?」
邵瑾看了眼跟在元真身后的那个少年。
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当年跟着元真一起在中原习文练武的少年之一,元真亲厚他很正常。
「力真,他太小了。」邵瑾放下瓷碗,笑道:「十六岁就当将军,过于骇人听闻。不过,若有真本事,你可赏赐他土地、财货、美人,将来立功之后,便可名正言顺授予将军之职了。」
「原来如此。」元真高兴地看向屈突和,挠了挠脑袋后,让人取来一盒珠子,道:「阿娘给我的扶余宝珠,拿去吧。」
屈突和只摇头,道:「我寸功未立,不能受赏。」
元真有些不太高兴。
邵瑾笑了笑,道:「屈突卿乃壮士,无功不受禄。力真你就先留着吧,下次立功后,一并赏赐下去即可。」
元真点了点头,让人收起宝珠。
邵瑾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傻小子,给的赏赐太重了,心里没数。再者,这是王夫人给儿子的宝物,屈突和也不太敢收。
但也正因为如此,邵瑾更喜爱这个真性情的弟弟了。他见多了尔虞我诈,有些时候会犯「幼稚病」,渴望真挚一点的情感,元真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
「六兄,今天其实没打到什么猎物。上党山虽多,可我总觉得鸟兽还不如凉城多呢,怕不是全被人猎光了。」元真很快转移了注意力,将话题扯到了打猎上面。
「上党人太多了。」邵瑾说道:「从去年年底开始有人迁出,今年又有人外迁,路上你不看到了么?迁出一部分人后,兴许会好一些吧。」
「剩下的人编户齐民了吗?」元真拿起一根兔腿,一边啃,一边问道「力真,你问到点子上了。若不贪玩,将来一定能管好凉城四县。」邵瑾说道:「自是要编户齐民的,还要广办学堂。」
「哦—」元真点了点头,道:「去岁回国,内史就总说只有编户了,‘民」才是我的民,不然就是头人的民,再过一百年都是如此。」
「裴公所言无差,有见识。」邵瑾说道。
「六兄你也这么认为?」元真高兴道:「可惜他六七十了,老了,未必能干几年。」
「裴公」就是裴十六,去年底以单于府参军的身份兼领凉城内史。
他在北地深耕多年,对各种事务熟稔于心,但确实年纪大了,干不了几年了。兼领凉城内史,
其实就是让他能够荫庇子孙罢了一一凉城内史每年可察孝廉一人,同时向州里举荐茂才(不一定能通过),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隐性好处,如举荐太学、国子学生员,提拔旧部等等,难以一一说尽,比单纯的单于府参军强多了。
邵瑾听了元真的话只是笑。
******
三月十八,车队抵达太原。
原并州刺史邵光在上个月入朝了,担任司农卿一一原司农卿胡郧卒于位。
邵光走后,太原太守邵杰升任并州刺史,晋阳令杜接任太守之职,晋阳令则由一名叫侯密的武学生担任。
基本都是内部提拔,很少有外人空降,至少最近十几年是这样没错。
「殿下请看。」邵杰指着不远处的军府,道:「此为晋祠龙骤府,每一防都办了学堂,教授蒙学和韵书。托朝廷的福,送来诸多蒙师、笔墨、书本、纸张,并拨发钱帛,右金吾卫、右龙虎卫总计六十四防,而今已有三十九防有学堂。」
邵瑾听了频频点头。
比起上一次来,并州似乎又有所发展,至少办学搞得不错一一当然,这也和朝廷大力贴补离不开。
「还差二十五防未有学堂。」邵瑾叹道:「将士勤苦,岂能没点好处?孤回京之后,定要奏明天子,请拨发钱粮、选派蒙师至此。」
州郡官员们听了还没什么,但府兵将领们却喜上眉梢,连声称谢。
「无需如此。」邵瑾将他们一一扶住,然后又问道:「并州二卫可有少年俊彦入太学、国子学?」
「太学没有,国子学则有。」邵杰介绍道:「每岁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二三人。历年下来,试通三经者七人,试通二经者二十一人,试通一经者近百。」
邵瑾听了半响无语。
武人子弟读书,终究还是差了。
这么多年了,试通二经当上九品官的才二十一个,试通三经当上七品官的只有七个,通三经以上者一个没有,估计得让土人笑掉大牙。
而且,虽然父亲对太学、国子学一视同仁,但实际上还是太学出身的官员更让人另眼相看,国子学似乎隐隐低人一等,发展前景不是很好,盖其多勋贵、武将、胡酋子弟。
「武人子弟都愿意读书吗?」他忍不住问了一句。
「殿下。」太原太守杜上前一步,说道:「这两年愿意读书的人多了起来。」
「为何?」邵瑾问道。
「立功受赏的机会少了,武人那条路不好走。」杜回道:「故有人愿意搏一搏读书这条门路。」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博的便是当官,博的便是封妻荫子,博的便是光宗耀祖。
天下大体平定,战场立功的机会少了,但武人们又想当官,可不就只能去国子学碰碰运气了?
但这些人底子还是太差,试经玩不过那些书香世家的。
「并州二卫余丁可多?」邵瑾放下了这件事,问道。
「今岁六月于广平置龙冈、滏口二龙骤府,于赵郡置石门龙骧府。这会已经在募集兵员了。」邵杰说道:「右金吾卫、右龙虎卫各出千人,计两千众,可至河北为府兵,顷刻间便募集完毕。」
邵瑾一听就明白了。
去河北当府兵都是愿意的,给了两千员额,一下子就报满了,压根不用动员。
想到此处,他立刻说道:「两千人少了点。孤当上奏天子,多给些员额。」
随行的右金吾卫部曲督、部曲将们一听,大喜过望,道:「殿下待我等优厚,如何不以赤诚报之?」
邵瑾听了亦有些欢喜,这就是父亲派他来的意义啊。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