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诡三国 > 第3701章 蒿露厄渡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3701章 蒿露厄渡

    邪气入体,基本上就是大汉医师对于当下问题的总结了。www.biquge85.com

    曹军之前也效仿着骠骑军搞了卫生条例,但那都是官样文章。

    有上司检查的时候搞一搞,没有上司来的话,谁都当做没看见。

    毕竟每个军校士官都很忙,谁有这个闲工夫去管什么屎尿屁?

    现在好了,问题大了。

    医师开出的传统伤寒,发汗祛湿的方子,对现在闷热潮湿环境中疯狂滋生的伤寒恶疾,收效甚微。

    隔离病患的营地也从最开始一口否决,变成了现在的迅速扩大。

    病患的哀鸣声,日夜不绝。

    更令人心焦的是,连一些未参与飞狐堡战斗的后续部队,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症状。

    这瘟疫如同无形的敌人,正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曹军上下。

    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

    曹操没染上病,荀彧同样也没有。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曹军中高层的军校将领,都没染病。

    不是说曹操等人有什么特殊基因,别样抗体,而是因为曹操等人吃的是特供,用的也是特供……

    毕竟山东中原,再穷不能穷领导,再苦不能苦上司。

    曹操坐于案后,面前摆放的是荆州的地图。

    荀彧侍立一旁,素来沉静的面容此刻也难掩忧色,眼下的青黑清晰可见。

    『文若,』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目光并未离开地图,『南线各部,现下情形如何?司马氏退守太谷关后,可有异动?』

    曹操问的是军情,但是荀彧明白,军情之下的支撑者,依旧是兵卒。

    荀彧微微欠身,声音低沉:『禀丞相,司马氏退入太谷关后,依仗险要,闭关不出。斥候回报,其关城守备森严,暂时未见大规模调动的迹象。廖李二将所部退至丹水北岸。宛城之军亦在整备,暂无突围之意。川蜀徐公明仍据江陵,江东黄、程二人,游弋江面,袭扰粮道,然其意只在牵制,暂无登陆强攻之志。』

    几句话,荀彧就将荆北周边情况描述了一遍。

    曹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眼下情况……

    并不容乐观。

    荀彧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如今……我军自飞狐堡一役,虽夺军堡隘口,然将士冒雨苦战,衣甲尽湿,寒气入骨。连日来,营中病倒者日增,已逾五百人,且此病汹汹,恐非旬月可愈……医师上报,药材亦将告罄……』

    荀彧没有说『瘟疫』,甚至连『伤寒』也没有提,只是说『病情』,并不是荀彧有意隐瞒,而是之前曹军之中就有流行过一阵的所谓『天谴』之言,虽经弹压,此刻在病痛的催化下,又在底层兵卒中隐隐流传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荀彧『隐瞒』不提的原因。

    但问题是,越是『隐瞒』,下面的普通兵卒百姓就越发的不安。

    普通百姓兵卒越发的不安,上面的官僚就越不敢说实话。

    曹操抬眼,目光锐利地扫过荀彧疲惫的脸,『粮秣转运如何?颍川、豫州方面,可有消息?』

    温县失陷,意味着从河内、冀州方向获取补给的通路彻底断绝。

    虽然原本也就没有多少,但是能多一点也算一点。

    只不过现在么……

    颍川郡,尤其是荀彧的故里,成了此刻维系大军命脉的关键。

    『颍川尽力筹措,然……』荀彧的眉头紧锁,『一则,去年秋冬大战,豫州亦被抽调甚多存粮;二则,青徐动荡,通道断绝,其地粮秣无法起运……陆路转运艰难,损耗巨大。最新一批粮秣尚在途中……即便是抵达此地,亦是杯水车薪,恐难支应大军久持……还有,前一批转运粮草民夫……也发现了病症……』

    最后一句,荀彧的声音压得更低。

    帐内一片沉寂。

    胜利的代价,竟是如此沉重。

    夺取鬼哭隘的战略成果,被营中蔓延的病魔和日益艰难的补给线迅速抵消。

    士兵们因疾病而虚弱、恐惧,战斗力急剧下滑。

    强攻太谷关?

    以目前士卒的状态,无异于驱病弱之躯撞向铁壁。

    继续对峙?

    每日消耗的粮草和不断增加的病患,都在无情地抽空这支大军的生命力。

    南下解决襄阳之围,甚至反攻江陵的雄心,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摇摇欲坠。

    曹操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那代表骠骑军的标记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他。

    斐潜的主力动向不明,司马懿龟缩不出,南线各部骠骑军虽被暂时分割,却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更像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自己这边,最凶险的敌人已不在对面的关隘之后,而在自己的营寨之内,在士卒们日渐黯淡的眼神和压抑的咳嗽声之中。

    『传令各营,』

    曹操思索良久,最终下达号令,『严加管控病患营区,医官尽力救治。增派斥候,严密监视关中,太谷关及宛城、丹水方向骠骑军动向,一有异动,即刻来报!粮秣……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如期运抵!』

    曹操沉吟片刻,『再传书襄阳曹子孝,告知军情,令其务必固守,静待时机。』

    命令下达了,但帐中凝滞的空气并未散去。

    荀彧领命,心中却明白,曹丞相的命令只能延缓,却无法根除眼下的这些麻烦,这些疫病。

    这场由连绵雨水、惨烈战斗和残酷后勤共同催生的危机,正将这支刚刚取得战术胜利的大军,拖向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

    是继续在荆襄撕扯骠骑军南线,还是说……

    而在冀州之地,骠骑军似乎也没有因为温县得手就立刻大举进兵,可这并不意味着冀州就是安全的,毕竟冀州北面还有赵云和魏延虎视眈眈……

    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棋盘几乎都已经落满了,空间越来越小。

    荀彧看着曹操再次陷入地图沉思的侧影,他也看到曹操那紧抿的嘴角和眉宇间深刻的纹路,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曹操身上巨大的压力。

    袁绍当年似乎……

    这几个字才在荀彧心中跳出来,便是令其不由得哆嗦了一下。他几乎是立刻低下头,以掩饰自己眼眸之中的恐惧,然后匆匆离去。

    大帐之内的人都陆续离开之后,曹操的目光才从地图上抬了起来。

    恍惚之间,曹操看着周边的物件,呼吸着这种混杂着土腥,血腥,汗臭,再加上草药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腐败气息,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某一年……

    那一年,他在袁军营地里面,也是闻到了同样的气味。

    发热、呕吐、腹泻、昏迷……

    这些字眼反复出现,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思绪。

    生病了,按照常规理解,就是应该静养,让病体康复。

    袁绍当年就是这么做的……

    曹操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营帐厚重的帷幕,投向了遥远的北方大河之岸。

    他的思绪不受控制地被拉回了那场决定河北归属的决战前夕。

    在记忆中,不是清晰的战场画面,而是浑浊的河水。

    在对岸连绵不绝的袁军营垒上方,似乎也笼罩着这样一层灰蒙蒙、令人透不过气的死气。

    那是绝望和死亡发酵的味道。

    现在这种味道,就在曹操的鼻端萦绕……

    当年袁绍那庞大的军队,就像一头被无形藤蔓缠住的巨兽,只能在北岸徒劳地挣扎,眼睁睁看着战机流逝。

    曹操清晰地记得,当探子回报袁营可能有瘟疫,袁兵军心涣散之时,自己帐中谋士们眼中难以抑制的兴奋,以及自己强压下那份狂喜,那种指尖微微发麻的感觉。

    而现在,曹操却感觉像是一个轮回,他变成了袁绍……

    『袁本初……』

    曹操近乎无声地吐出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

    当年袁绍的瘟疫,成就了他的辉煌。

    如今,这同样的厄运,竟落在了他自己的头上?

    是报应?

    是当年那些焚毁营帐、坑杀降卒引来的怨气?

    还是……

    袁绍临死前那不甘的诅咒,终于跨越时空,缠绕而来?

    一股寒意,混杂着莫名的烦躁和一种被命运嘲弄的屈辱感,从曹操心底最深处升起。

    他曹操,岂能重蹈袁绍的覆辙!

    等待?

    等待意味着坐以待毙!

    意味着士气彻底崩溃,意味着南线的骠骑军得到喘息,意味着襄阳彻底无望,意味着整个战略的崩盘!他耗不起这『旬月』!

    曹操脸色明灭不定,最终化为一片铁青的决绝。

    南线战机,稍纵即逝!

    司马懿新败,廖化、李典困顿,襄阳危如累卵!

    此乃天赐良机,岂容因区区『疥癣之疾』而错失?

    他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了……

    坐等,或许就是坐毙!

    曹操驱散了脑海中袁绍营垒的幻影,但那份『诅咒』般的隐忧,即便是这个『诅咒』,像一根冰冷的刺,深深扎在了心底。

    整备,进军,只要自己还能往前,脚步就不能停!

    曹操荀彧死命要打通嵩山线,就是为了让河洛之中的细作能够搭上线!

    只要能了解到河洛之中骠骑军的动向,亦或是知晓其虚实,那么曹操就可以根据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策略来!

    大战就在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目标所服务,至于掉队的伤患……

    必要的『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

    此刻的曹操,已顾不得那许多了。

    ……

    ……

    时间略微往回拨动一些,将目光聚集在河洛,伊水之畔,新辟的屯田区之中。

    这里,也有一种别样的气味。

    暑气蒸腾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混杂着汗水和禾苗青涩的味道。

    王老蔫佝偻着背,粗糙如树皮的手掌紧握着木柄铁锸,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田垄间顽固的杂草根须。

    庄禾是娇贵的,而且和普通稗草相比,还是相当『无能』的,又抢不过水土,也长不过稗草。只要几天没注意,稗草就会立刻在耕田里面串出头来,而且还能比庄禾长的更快更好,所以必须隔三差五就要除草。

    他动作不算快,但异常专注,仿佛手下不是庄禾,而是某种易碎的珍宝。

    这地『算』是他的。

    这块地,刚分下来不久。

    具体怎么『算』的,王老蔫至今还搞不懂。

    和他一起被俘、被甄别后参与屯田的曹军降兵,大多散落在这片河洛之地。

    骠骑大将军府的『农学士』和『工学士』,前些日子带着绳尺、木桩和画着奇怪格子的木板来过,将这片荒地划分给了他们。

    王老蔫分到了其中一的小块。

    同时王老蔫也拿到了一块烫印了某种符号印记的木牍。

    发给王老蔫木牍的小吏,说木牍上面有标明王老蔫的名字和这块地的位置等信息,可是王老蔫看不懂。

    他只认得一个『王』字。

    那小吏指着上面的字,大声的念给他听了,那感觉……

    怪怪的,心里有点踏实,又有点不敢相信。像是做梦,又像揣了个烫手的宝贝,心里七上八下。

    拿到了木牍,王老蔫几天都没能睡安稳。他甚至晚上睡觉都抱着木牍,但是又害怕不小心将木牍上的文字或是烫印给弄坏了。要藏起来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放在犄角旮旯里面固然会隐蔽些,但是碰见虫鼠怎么办?可要是天天带在身上,万一劳作的时候弄丢了,又要如何是好?

    王老蔫感觉自己的小命就像是系在这一块木牍上。

    这真的就是他的地了?

    他屯田的地?

    交上十年的租子,就能变成自己的?

    在山东老家,他也同样当过屯田兵,也分过『地』。

    可那叫什么分地?

    管事儿的拿鞭子指着画个圈儿,斜着眼,也斜着嘴,唯独只有鼻孔朝着天,『喏!这一片,归你们什耕种!』

    那地,名义上似乎也和王老蔫有点关系,上头的号令似乎也是说要『安民』,可是……

    王老蔫心里清楚!

    山东那地,是官上管着的!

    就像城里人买个宅子,看着是你的,可官府说要修路、要扩营,说征就征了,连个响屁都没有。

    种地的收成?

    大头早就被算得死死的收走了,剩下的勉强糊口。

    这还不算完,春耕要『犁头钱』,夏耘要『青苗税』,秋收时更有『斛面』、『脚钱』、『鼠雀耗』……

    名目多得数不清,像一群饿狼,围着辛辛苦苦一年打下来的那点粮食撕咬。

    王老蔫当年就亲眼见过隔壁小组的屯田汉,因为一斗『鼠雀耗』交不上,被小吏踹断了肋骨……

    被打了也就活该被打,但凡多一句嘴,都算是违抗上令。

    山东那地,就是个吸血的窟窿,种得越勤,欠得越多,最后连人带骨头渣子都得填进去。

    而眼前这块河洛的地呢?

    王老蔫直起酸痛的腰,抹了把汗,茫然又带点希冀地环顾四周。

    在这里屯田的日子,也并不轻松。

    毕竟春耕没赶上趟,现在于是晚了农时,什么都要赶着做。

    骠骑派来的『管事』,也并非个个都是好相与的菩萨。

    王老蔫更习惯称呼他们为『管事』,即便是他们自己说叫做什么『学士』。

    一个姓张的年轻学士,负责督造引水沟渠,性子急得很。骂起人来唾沫横飞,嫌他们挖渠慢了,嚷嚷着『误了农时颗粒无收,你们拿什么抵口粮?骠骑律令,无功者不得食!』

    唾沫星子喷了王老蔫一脸。

    王老蔫只是低着头,搓着满是老茧的手,一声不吭。

    凶是凶,可王老蔫注意到,那张学士骂归骂,手里的鞭子始终别在腰上,没真抽下来。

    在山东之地当屯田兵时,慢了一点,鞭子早抽下来了,哪还跟你讲什么『律令』?

    这张学士虽然凶,但骂归骂,到底没动手。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来了,是教他们怎么引水,怎么堆肥,怎么选种,虽然态度生硬,可教的东西是真有用的。

    不像山东那些小吏,来了就是收钱、派役,还有打人。

    最让王老蔫心里打鼓又隐隐期待的,是『管事』们反复念叨的那句话……

    『好好种!头几年租子重些,但十年之后,这地契上的田,就实实在在归你家了!只要按律纳粮,谁也夺不走!』

    十年……

    王老蔫不认识数,但是『管事』说了,一年收一次租子,就可以算一根指头,然后十根手指头之后,地就是自己的……

    王老蔫得闲的时候,就在掰自己的指头,一根根的数着,觉得自己这把老骨头,十年应该还是可以的。

    十年后,这地就真是他王老蔫的了?

    能传给儿子?

    虽然他儿子现在还不知在哪儿……

    要有儿子,先要有个婆娘。

    最好是个腚大的,好生养。

    这念头太奢侈,奢侈到他不敢细想,一想心就砰砰跳。

    而且,自打分了地,除了这些管事的,除了隔三差五来查看长势、指点农活,竟真没有别的小吏上门!

    没有催粮的,没有收鞋脚钱的,没有摊派劳役的。修渠筑路是大家一起干,管饭,算在『功』里头。

    王老蔫只需要一心一意的对付泥土、汗水、禾苗,还有头顶毒辣的日头。

    这份异常的『清净』,对王老蔫来说,简直比吃饱饭还稀罕。

    他夜里躺在草铺上,摸着那块用油布包好的木牍,总觉得不真实。

    可日复一日的劳作,渠水流进他的田垄,禾苗一天天拔高,这踏实的感觉又是真的。

    只不过,王老蔫当下的平静生活,却被一个意外的访客所搅乱了……

    <!-- 翻页上aD开始 -->